跳到主要内容

34. 为什么我好像“沉迷”于刷短视频?

· 阅读需 12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你的心声,我听到了

当我在刷视频流的时候,我究竟在期望的是什么?

手指从顶部向下滑动,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刷新的动作。

为什么停留在此刻时,我脑海中在期望的是,只要一松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感官刺激。

我只是在寻找一种情感共鸣,缓解一丝孤独与无助。无意去参与任何一场冲突。也不愿意自己的情绪被随意左右和调动。我只是渴望可以被理解,哪怕仅存在于网络。我只是想要明白更多的道理,让这个世界的恶意少一点,再少一点。

我只是想要去感受,去弥补,那份我已经缺失很久,很久的。人和人之间的安全感,而不是充满各种否定与冲突。

对于让自己快乐这件事,我的可选择项真的很少了。短视频可能是我仅有的不算最优的解。

亲爱的朋友,读着你的这段话,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夜深人静时,指尖在屏幕上无意识滑动的你。那不是简单的消磨时间,而是你的内心在用一种最直接、也最无助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你渴望的,远不止是那几秒钟的感官刺激。你是在寻找,在弥补,在守护。这背后,藏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内心挣扎。让我们一起,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温柔地解开这个心结。


📚 理论的温柔解读:你为何如此?

你的行为,就像教科书般精准地映照出《二次成长》中描述的几个核心心理需求。这并非巧合,而是我们作为人,共通的心理底层逻辑。

1. 对 “存在感” 的无声呐喊

心理学上的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

深度解读:你渴望的“情感共鸣”和“被理解”,正是对存在感最纯粹的呼唤。在婴儿时期,我们通过哭声获得母亲的回应,从而确认“我存在”。长大后,这种需求演变成了更复杂的形式。

每一次刷新,都是一次无声的“哭喊”。你期待算法能“听懂”你的心声,推送一个能触动你的视频。当那个视频出现时,你感觉被“看到”了,被“回应”了。那一刻,你在这个庞大的数字世界里,不再是一个透明的孤岛,你的存在被短暂地证明了。这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在感仪式

2. 对 “安全感” 的本能筑巢

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在这无数的“不敢”中,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进深渊的可能。 ——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

深度解读:你明确提到渴望“人和人之间的安全感,而不是充满各种否定与冲突”。这说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对你而言可能像一个布满陷阱的“战场”。

短视频的世界,恰好为你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心理安全屋”** 🏠。在这里:

  • 你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不喜欢?划走。没有争吵,没有否定,没有需要小心翼翼维护的关系。这种掌控感,恰恰弥补了现实中面对他人时的无力感。
  • 它是一个冲突的真空地带:你“无意去参与任何一场冲突”,而短视频的单向信息流完美地满足了这一点。你可以做一个纯粹的观察者,而不用担心被卷入任何情感的漩涡。

3. 对 “孤独感” 的暂时麻醉

亲密的对立面是远离,是一种蓄意的抛弃和孤立……即使身处一段关系中也依然存在的一种孤独感。 —— 《二次成长》第五章第二节:情窦初开,危机四伏

深度解读:你提到的“孤独与无助”,是驱动你不断滑动的核心燃料。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害怕孤独。

短视频通过创造一种**“虚拟的热闹”来暂时麻痹这种感觉。屏幕里源源不断的人、故事、生活片段,让你产生一种“与世界同步”的错觉。你虽然物理上独自一人,但心理上感觉被无数鲜活的生命包围着。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假性亲密”**,它不需要你付出经营真实关系所需的心力、时间和勇气,却能提供即时的、虚假的陪伴感。


💡 深度分析:屏幕背后的心理游戏

让我们更深一步,看看这场你与屏幕之间的“心理游戏”是如何运作的。

📱 第一层:寻求“存在感”的数字仪式

你每一次向下滑动,都是在进行一场微型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实践。你把自己的情绪、偏好、甚至无意识的渴望,都“喂”给了算法。而算法则像一个全知全能的“数字母亲”,用精准的内容来“回应”你。

  • 被看见的渴望:这深刻地呼应了《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中提到的,婴儿通过啼哭获得回应来感知自身存在。在数字时代,点赞、评论、甚至仅仅是观看时长,都成了我们新的“啼哭”,我们渴望被数据“看见”。
  • 无条件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算法不会评判你。无论你喜欢看什么,它都会满足你,这提供了一种现实中稀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你不需要变得优秀、有趣或讨人喜欢,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回应。

🏰 第二层:抵御“冲突”的安全城堡

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充满了《二次成长》第二章第二节:羞耻感《二次成长》第三章第二节:内疚感的风险。每一次表达都可能被误解,每一次靠近都可能被推开。

  • 情绪的避难所:你提到“不愿意自己的情绪被随意左右和调动”,这正是因为在真实关系中,我们的情绪常常被他人“劫持”。而在短视频的世界里,你是情绪的绝对主宰。你可以随时暂停、退出,保护自己不受任何负面情绪的侵扰。这是一个让你能喘息的情绪避难所
  • 完美的“客体”:视频里的人,是完美的“客体”。他们为你哭,为你笑,为你分享生活的点滴,却永远不会向你索取,不会让你失望,不会与你争吵。这满足了我们对完美关系的幻想,一个不会伤害我们的、永远可控的“他人”。

💖 第三层:缓解“孤独”的临时解药

孤独的本质,是连接的断裂。我们渴望与他人产生深刻的、有意义的连接,但又害怕其中蕴含的风险。

  • 连接的幻觉:短视频创造了一种高效的“连接幻觉”。你感觉自己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产生了共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交集。这暂时填补了内心对真实连接的渴望,但它像快餐一样,能果腹,却无营养。
  • “最优解”的无奈:你称之为“仅有的不算最优的解”,这句话充满了心酸与无奈。这恰恰说明,你内心深处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它像一剂止痛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病源。病源,正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建立真实、安全连接的能力的缺失。

🌱 疗愈之旅: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

亲爱的,既然我们已经深深地理解了这背后的心理需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更温柔、更滋养的方式来回应内心那个渴望被看见、被保护的小孩。这不是一场“戒断”斗争,而是一场充满爱与创造的自我疗愈

第一步:寻找真实的“存在感”——打造你的“兴趣伙伴” 🧸

短视频给予的是被动的感官刺激,而真正深刻的存在感,源于主动的创造《二次成长》第四章第二节:行动中提到的“兴趣伙伴”,就是那个能让你在创造中确认自我价值的魔法。

  • 方法扩展与实践
    1. ✍️ 唤醒内在的艺术家:找一个安静的下午,准备一本空白的本子和一支笔。问问童年的自己:“嘿,我们以前最喜欢做什么呀?”是痴迷于涂鸦,还是喜欢哼唱自编的旋律?是爱上拆解玩具,还是沉浸于编织故事?把所有闪过脑海的、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兴趣都写下来。
    2. 🎨 从“一”开始的创造:从清单中选择最没有压力的一项。不要追求完美! 目标不是成为大师,而是体验创造的过程
      • 如果喜欢画画,那就画一个简单的笑脸 😊。
      • 如果喜欢音乐,那就用手机APP弹奏一个最简单的音阶。
      • 如果喜欢文字,那就写下一句你此刻的感受。
    3. 💖 感受“我创造,故我在”:完成这个微小的创造后,花一分钟时间感受它。这个笑脸,这个音符,这句话,是因为才存在的。这份由内而外生发的、独一無二的存在感,是任何算法都无法给予的。

第二步:建立内在的“安全感”——绘制你的“信任拼图” 🧩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逃避世界的危险,而是在内心建立一个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依然坚固的避风港。《二次成长》第一章第四节:信任感中的“信任拼图”,就是帮助我们重新校准对世界的看法,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安全信号。

  • 方法扩展与实践
    1. 📓 创建你的“安全日志”:准备一个专属的、让你感觉舒服的本子,命名为“我的安全日志”或“世界很温柔的证据簿”。
    2. 🔍 每日的安全考古:每天睡前,花5分钟,记录下至少一件让你感到安全或温暖的小事。这需要你像侦探一样,去发现那些被焦虑情绪忽略的线索。
      • “今天过马路时,有辆车为我停了下来。”
      • “今天和店员说谢谢时,他对我笑了笑。”
      • “今天我做的饭虽然一般,但吃下去胃里暖暖的。”
    3. 🗓️ 每周的“拼图仪式”:每个周末,花10分钟回顾这一周的记录。大声地读出来。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安全和善意一直都在,只是你没有给它们一个被“看见”的机会。这个过程,就是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一块一块地拼凑出对现实世界新的、更安全的认知地图。

第三步:拥抱真实的“连接”——开启你的“微光练习”

我们害怕与人连接,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后被伤害。《二次成长》第二章第二节:羞耻感中的“日光浴”练习,鼓励我们安全地、渐进地暴露自己。我们可以把它升级为更具操作性的“微光练习”。

  • 方法扩展与实践
    1. 🤝 确定你的“安全基地”:首先,在你的关系网中,找到1-2个你认为最不可能伤害你的人。可以是一个多年的挚友,一个温柔的家人,甚至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2. 🪜 搭建“脆弱的阶梯”:不要一步到位!从最微小的分享开始,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步来。
      • 第一级(分享观察):“今天天气真好。” / “这部电影的配乐我挺喜欢的。”
      • 第二级(分享观点):“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道理。” / “我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 第三级(分享感受):“我今天感觉有点累。” / “这件事让我有点开心。”
    3. ☀️ 沐浴在“被接纳”的阳光里:当你分享后,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并感受对方的反应。你会发现,99%的情况下,对方的反应是平淡的、接纳的,甚至是共情的。你的“脆弱”并没有引来攻击。请记住那一刻的感觉,让那份被接纳的温暖,像阳光一样照进你的内心,融化因恐惧而结成的冰。

🌟 写在最后:你的感受,最为珍贵

亲爱的朋友,请一定记住,那个沉迷于刷短视频的你,不是懒惰,不是堕落,更不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错误。

那只是你内心那个渴望被看见、渴望被保护、渴望被连接的小孩,在用他当时唯一懂得的方式,笨拙地照顾着自己。

现在,你长大了。你拥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强大的行动力。你可以成为那个小孩更温柔、更智慧的守护者。

从今天起,每一次你想拿起手机时,可以先问问自己:“亲爱的,你现在需要什么?是想被看见,还是感到不安,或是觉得孤单了?” 然后,试着从我们一起准备的“疗愈工具箱”里,选择一个更滋养的方式来回应自己。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步微小的尝试,都是在向你的内心宣告:

“别怕,我听到了。我在这里,用全世界的温柔,爱着你。” ❤️


最后更新时间:2025-10-28 实践状态:持续进行中 相关书籍:《二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