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塑自我心智(6~11岁)
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中午早晨喝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我们喝
……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发书拉密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
这一章,我们将进入6~11岁的童年中期,这个时期的我们,会带着刚刚建立好的价值感,哪怕只有一点点价值感,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吸收这个世界上一切新鲜的玩意儿,让自己迅速膨胀起来。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还不知道现在流行的“拖延症”是什么,每天一睁眼就是冲、冲、冲,做着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切都充满巨大的乐趣。但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会第一次经历自卑感,那是一种一旦体验到就会想要藏起来的情绪,一种即使藏起来也怕别人会察觉到的感受。这种情绪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成人的一面,似乎和周围还在享受天真的小伙伴们是格格不入的。当我们回忆这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小学的自己就是现在的自己的缩小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模样。所以在这章,我将带大家从这个缩小版的自己身上,解开更多关于我们自身的谜题。
第一节 多维度自我
一切都和我有关
一般情况下,6~11岁是我们的小学阶段,所以大家在理解这个阶段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视角带回到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还不太会问“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章鱼,把触角任性地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好像什么都和自己有关系,什么都想插上一脚。我想大部分人经历的小学课堂都是非常热闹的,每当老师提个问题,底下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到自己似的。爱表现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而且很多让我们现在想起来会不好意思的事情,那个时候都会自告奋勇去做——绝对不能把自己落下。这是一个多维度的自我绽放的年纪,在我们还没有给自己定位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探索自我,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纪的孩子总是给人一种疯疯闹闹的感觉。但自由需要限度,否则会变成失控和危险。
我是谁?都可以
5岁之前,我们大多数人还处在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中,但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已经可以开始用多角度看待问题。我们的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可以更有意识地对自我进行判断,而且自我判断更加现实、平衡和全面,我们形成了一个叫做表征系统的东西,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多维度自我。大家是不是挺意外的?原来我们这么小的时候就有了这么厉害的技能,可以从各个方面综合地用不同维度、用丰富的素材来看待自己,但反观现在,我们却常常用越来越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
我朋友的一个侄子,正上小学五年级,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问他:“你在学校喜欢上什么课呀?”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写作文,老师经常夸我作文写得好,让我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但是很多男生都喜欢数学,上奥数什么的,每次考试都拿100分,我觉得自己有点笨。可是我真的不喜欢数学,没意思,所以也不重要,60分就行了,哈哈。
这真的是一个心理发展很顺利的孩子,通过这段话我就能感觉到,他不仅能够关注到多个维度的自己,对于自己的弱势也不苛责,也说明孩子的父母对他的教育还是很温和的。有很多父母听到孩子这样说可能就着急了:“就这么点出息?60分就行了?考不好还有脸说?!”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多维度发展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认为评判自己好坏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考100分,不然就是没脸的、没出息的。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多维度自我,因为随着长大,孩子对自我的定位会逐渐趋向单一,如果之前建立了认为某种单一的标准就是好的的观念,而且这并不是自己发展成的样子,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在确定自我的同时,又攻击自我,而且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很多父母认为如果自己不把标准定得高一些、严格一些,孩子就会长歪、变坏。但事实是,如果父母制定的标准和孩子的特点是毫无关系的,那么孩子最终还是会在自己天性的引导下找到自己,只是徒增了厌恶自己的烦恼。
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找到自己做决定的感觉是怎样的,如果总是被互相矛盾的规则、模棱两可的规则干扰,就无法体验自己做决定的坚定感。长大后面对做决定的地方更多了——比如交往了半年的对象带回家,父母如果不表态,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要和这个人继续;高考完选专业,如果父母不支持,自己都不知道真正喜欢的专业是什么,最后可能稀里糊涂选择了一个;在工作中,如果老板不给出明确的评价,就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工作得如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该留下克服困难,还是果断离职,换一个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多维度自我发展受到了阻碍,也并不是说我们这部分的自我被完全剥夺了,它还在,只是被压抑了、被掩埋了,后面的方法工具箱会带我们把这部分自我找回来。
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
“知道自己按照世俗的标准没那么优秀,但还是喜欢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说起。现实自我就是按照所生活的社会中默认的规则来描述自己,这个部分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判断自己究竟在社会标准中处在什么位置。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对于高颜值颇为追捧,那从社会倾向于把大眼睛、巴掌脸等标准作为高颜值的标准来看,评估一下我自己,在这个方面,我的现实自我就不是高颜值,我属于单眼皮、小眼睛和大脸盘,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拍出好看的照片,确实也是一个困扰。
那么什么是理想自我呢?它肯定无法完全脱离现实社会所存在,甚至很多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理想自我。比如在自我评估后,得出一个“我的颜值不高”的结论,那么我接下来的理想自我可能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我确实觉得颜值很重要,那么我的理想自我可能就是要更好看一些,为了好看,也许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另一个方向是,虽然社会对于颜值的标准很高,但我有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我是不是能够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和工作,那么可能在我的理想自我中,颜值就不占太大的比例。
相比于第二种理想自我,第一种理想自我可能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中,因为它不容易区分这个理想自我究竟是你被迫形成的,还是恰巧社会规则也正如你自己的期待?比如我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遇到两位都很在意外表的女嘉宾,一位是自然状态下很符合社会标准的漂亮女孩子,另一位是为了达到社会审美标准而持续整容的女孩子。乍一看,是不是前者会比后者活得更自在一些呢?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的,第一位女孩子因为成长在一个父母对于外表过分苛責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外表的任何话题都是非常敏感和纠结的。无论外界怎样评价她好看的外表,她都没有办法坦然接受,完全不知如何回应。而第二位女孩子,可以很大方地跟别人分享自己整容的经历,并且也不忌讳表达自己对外表的追求。
这两个人都有可能将颜值放在理想自我中,但很显然,两个理想自我的状态是相差很大的。那是不是说第二种理想自我,也就是可以不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定义自己的方式,就更好呢?答案是未必。也许不容易像第一种理想自我陷入自我否定当中,但也容易发展成为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干什么都要反着来、特立独行、处于反叛的自恋状态。比如在我的印象中,我在中学时期为了追求与众不同,甚至要刻意打扮得丑一些,这样如果我其他方面的才华表现出来了,我才能完全确认究竟什么地方是真正的闪光点。我有时候回看那个时期的照片,会哭笑不得,一直顶着一个假小子的发型,但在慢慢找回自己之后,我发现我还是挺喜欢长头发的。虽然我现在花在外表上的时间仍旧是非常有限的,但我会发现我的理想自我似乎有了更融合和更平衡的一种状态,我会尝试把多种元素都放进理想自我中,比如之前被我排挤的外表、一直以来追求的自由,最近又在考虑把爱学习放进我的理想自我中。
我们在不同的时期会把不同的元素放进我们的理想自我中,它们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我们的自尊发展,这个部分我们会在本章第四节中继续深入讨论。在这里我们可以回答最开始我提出的问题了——“知道自己按照世俗的标准没那么优秀,但还是喜欢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就是你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你没有高估或者低估自己,与此同时,你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放进理想自我中,这个理想自我可能和你的现实自我有差距,但你能够分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意识,能够让你找到完整看待自己的视角,而这种完整感就会让你产生喜欢的感觉,因为喜欢的本质是接纳。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接纳都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总是能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发现自己身上哪里不够好,然后无限放大它在我们自我中的比重,也就是理想自我过于单一。比如小时候父母总是强调考到第一才是好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长大之后,这种价值观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不能有任何差错自己才有价值,自己各方面都是完美的才值得别人喜欢……在最后的方法工具箱,我们将一起来找到自己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自我的边界:共同约束和惩戒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长大的?其实比很多家长以为的时间要更早。大部分人可能都会以18岁为一个参考线,但早在七八岁的时候,孩子就已经成“小大人”了。而且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玩笑话,他们真的可以开始发挥更多的主见,进行更多的决策了,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权,不然真到18岁的时候,孩子就真的还是孩子。
小学的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更多地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父母要开始把控制权慢慢地从自己手中放出来,然后转到孩子的手中,这个阶段叫做“共同约束”,父母和孩子共享控制权。父母负责监督,孩子则享有自我调节的权力。比如这个时候非常令父母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经常和谁一起玩,交朋友的问题。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常常会听到很多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多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远离那些爱闹腾的、成绩不好的孩子。父母的想法不无道理,毕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总是和品行不端的孩子在一起玩,可能会更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但是生硬地告诉孩子,甚至强迫孩子要和谁玩、不准和谁玩,孩子是不信服的,他们需要参与到这个决策的过程当中,并且父母也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给孩子做决策,也就是自己虽然是更有经验的一方,但确实不代表放在孩子身上就一定是最正确的。
凡事都给孩子一个商量的氛围,当他们感觉到公平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遵循父母的意愿。当然也千万不能太放任,毕竟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多维度自我的特点下,他们脑袋瓜里的奇思妙想可是层出不穷,有些可能是危险的,就非常需要父母的约束。但如果平时没有把这个温和的权威形象建立起来,那就是“真到用时方恨少”了。
不过即便有权威的形象,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究竟怎么样来体现父母的作用,仍旧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体现在“惩罚”这件事情上。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小时候遇到了问题,或者自己惹了麻烦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回应和处理的呢?表4-1里面就涉及父母教育的四种类型。
表4-1 家庭教养方式
- 权威型: 对孩子有高要求和高控制,同时对孩子的需求又是高度接纳和响应的。比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既会教育他生活的规则和做人的原则,也会格外爱护他的心理敏感。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会和孩子一起讨论,然后一起想出解决的办法。
- 专制型: 对孩子只有高要求和高控制,不听孩子提出的需求。比如很多国产影视剧中,母亲常常会被塑造成专制的形象,用孝顺来绑架孩子的付出。那么这样的父母在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把孩子甩在一边,然后用自己认为更好的方式,替孩子摆平一切,完全不在乎孩子是怎么想的。
- 放任型: 没啥要求和控制,但是孩子有需求会第一时间出现。这种父母类型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一个老师,他从来不管儿子是不是电脑游戏玩多了或者作业写没写,但是只要儿子想买什么限量版球鞋之类的,毫不犹豫地就给买了。这样的父母可能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主动发现,如果孩子不说的话,就这么忽略掉了。
- 忽视型: 孩子基本没有存在感。比如美剧《老友记》中,莫妮卡的父母眼里只有哥哥罗斯,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都是透明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重视,比如校方如果联系到父母想一起商量怎么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父母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如果孩子的边界没有健康地建立起来,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就会更容易用原始的本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更容易卷入校园暴力的漩涡中。容易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为专制型和忽视型,因为这两类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不会找父母求助的,就更容易接触到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陷入困境。很多时候校园暴力未必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场面,可能就是生活中非常小的细节,但长时间积累下来,会对一个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侵蚀性的影响,甚至没有参与的旁观者也会在无意中成为帮凶。
比如我记得曾经初中的时候,有一个男生的头颅棱角非常分明,当时历史课正在讲北京猿人的特点,班上就有调皮的男生给他起了一个北京猿人的外号,叫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其他同学,包括我在内,从来没叫过,但是我们会觉得好笑。一年后,我们升到高一个年级的时候,没有再看到他,听班主任说他留级了,因为我们班的风气非常不好。当时没有人在意这件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自从学了心理学之后常常想起这件事情,那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校园暴力,我也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可以有不同的反应和做法,也许那个男生就不用再耽误一年的时间。而自我边界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容易遗漏的教育议题,是家长、学校和社会需要承担起来的重要责任,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成为任何暴力形式的牺牲品。
方法工具箱:去掉人设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人设,比如明星需要有不同特点的人设来吸引不同群体的粉丝,定了之后就好像很难修改,不然会面对比较大的阻力,因为人们往往需要一个稳定的期待来获得建立关系的安全感。普通人的生活中其实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建立某种人设,这样才能找到在团体中的位置,让别人有稳定的期待,也让自己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自己的人设可以如何回应。有个人设其实也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它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人际交往的参考,或者我们可以把人设理解成“人格中核心元素的对外表现”,我们每个人当然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但一旦某种人设变成了枷锁,比如我是一个讨好者,或者我是一个小透明,当我们做出不符合这种人设的时候,会面临社交圈子中的人际压力,大家会不适应,我们为了避免这种压力,又会缩进自己并不喜欢的人设中。要想真正打开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去掉人设”的方法。
第一步: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
分别写出能够代表你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三个词汇或表达,词性尽可能是描述性质的,而不是评价性质的(比如不符合大众审美的单眼皮是描述性质的,但眼睛丑就是评价性质的)。给大家举个例子,对于我来说——
现实自我:
- 外形条件在社会主流标准中属于平均水平。
- 工作不稳定、有风险。
-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不能常常见面。
理想自我:
- 有自己的外形和气质风格,简约但多元。
- 做出一番可以为社会提供意义和价值的事业。
- 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住在距离很近的地方。
完成之后,审视一下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确定一下这差异是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人生方向呢,还是变成了完成别人期待的被迫使命?如果是前者,那么大胆去追求;如果是后者,那么就需要第二步的帮助了。
第二步:多维度自我。
试着把自己带回到我们的自我开始绽放的阶段,然后给自我一个新的机会,回想一下小学的阶段,那个时候你都有哪些兴趣和好奇心,但因为外界的各种因素,没有机会去尝试。同时也可以加入现在才出现的一些新想法和念头,然后把这些汇总起来,一一列出来,这些可能都是被你遗失的自我的一部分,这个清单越长越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可能遗失的自我:
电子琴、架子鼓、古筝、画画、舞蹈、英语、旅行、历史、漫画、桌游、电脑游戏、哲学、写作、导演……
然后写出自己看到自己清单的第一观感,任何想法都可以,让自己联想到的发散思维表达出来。比如我看到这个清单的第一感觉是,这些我仍然感兴趣的事物,在我现在生活里竟然几乎没有存在感,我似乎和我自己的某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割裂了。如果你在第一步中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理想自我是什么,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第三步:成为自己的理想父母。
即使自己找到了方向,但实现的过程是需要时间和支持的,我们需要一个理想父母帮助我们,但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很显然理想父母的角色可能是缺失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时光无法倒流,我们并不能真正地改写过去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创造新的事实,那就是成为自己的理想父母。刚才我们提到的几个父母类型,是我们参考的方向,我比较推荐大家在权威型和放任型中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平衡,也就是你希望自己曾经得到怎样的对待,那么就开始试着按照那样的方式来重新对待自己。但如果我们偶尔对自己有忽视或者专制,也是合理的,因为理想父母并不是完美父母,我们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不一定要完全成为理想的样子才是目标。我们在成为理想的过程中的努力、坚持,就是我们应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