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彩蛋
迟到的“成人叛逆”
“青春期叛逆”在心理学中是指青春期阶段经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情绪焦躁不安、和家人发生冲突、疏远成人社会、做出鲁莽行为和排斥成人价值观。青春期似乎常常和叛逆一起出现,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青春期时都未曾经历过叛逆,其中一般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成长经历较为顺利,所以成人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没有引发强烈的冲突和挑战,无须做出抵抗。另外两个原因都和不顺利的成长经历有关,一种情况是有可能你在逆境中发展出了一些可以应对困难的策略,有意或无意间巧妙地避免了叛逆这种过于激烈的方式;另一种情况是你经历的挫折或者挑战远远超过了你能够承受的上限,而叛逆是需要额外能量的,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因此,当你已经处在生存模式下时,便再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叛逆了,只能把全部的力量用来自保。后两种原因是我们在本书中关注的最后一个话题,即我们带着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了成人阶段——迟到的“成人叛逆”。
对应于“青春期叛逆”的定义,我在这里为“成人叛逆”下一个定义,它指的是成人时期经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一些偶然事件后,这些事件多是带有打击性或者挫败感的负面事件,该模式的特点是当事人突然不想再像以前一样活着,而且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性格模式或者为人处事的模式限制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排斥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和主流社会认可、推崇的价值观。虽然这两种叛逆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当下的生活遇到了困难,而正处在这种生活中的自己不足以对抗环境中的困难,于是选择借助一种带有破坏性的本能力量,来试图帮助自己获得突破。
成人叛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改善当下处境的机会,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和青春期的叛逆区分开,并非要完全复制青春期的叛逆。青春期的叛逆是无序的、野蛮的、危险的、不顾后果的,而我们现在讨论的成人叛逆是有序的、理智的、安全的、具有重塑性的。下面给大家提供两种成人叛逆的方式。
心理独立的命门
在第三章第三节中,我们讨论过“心理独立”这个概念,即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在这里,我们将从另一个维度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独立的含义以及实现方法。之所以再次提到心理独立,是因为真正的心理独立很难实现,即便你做到了经济独立,并且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但只要别人的评价能够影响你的情绪,这就可能是心理独立还没有实现的一个信号。
“如何才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我在心理科普生涯中常常被问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太令人困扰了,因为“别人的评价”往往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既定假设,而非事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多少事情是因为脑子里想象的别人可能会怎么看自己而不敢做的呢?拿我自己来说,读高中时,我会因为考砸了一次考试而担心朋友们会认为我不够格和他们做朋友,不再像之前一样主动邀请我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朋友间的活动;读大学时,身边的同学都吃得很少,而我向来胃口很好,却因为担心他们可能会嘲笑我饭量大,所以每次结伴吃饭时,我都会故意剩下一些。但这些评价一直都只存在于我的脑子里,我几乎从来没有真的听到过哪个朋友评价过我的成绩或者饭量,我却一直把这种假设当成事实来看待。
我想,在大家回想起的经历中,有的人是像我一样,是把假设当成事实看待;有的人是经历过真实的刺耳的评价,而并非仅仅是假设。不论是哪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那就是在我们心理独立的过程中,误将别人的情绪和对我们的评价混为一谈了,导致自己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逐渐失去自我。我们本应在青春期就学习到这一区分能力,作为成人更是应该掌握,但由于家庭和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这个能力就像丢失的拼图的一角,阻碍我们人格的独立和完整。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将别人的情绪和对我们的评价区分开来,这将对我们找回自我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之所以害怕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的评价和我们直接相关,甚至是唯一相关的,并对此深信不疑。但事实上,让我们感到有攻击性或者被质疑、被否定的评价,往往都是表达评价的人自身的情绪释放,甚至是发泄。比如,在我的视频科普栏目中,我曾经收到过这样的投稿:投稿人说自己在宿舍被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排挤了,常常被对方评价自己不合群、内向。其实,在遇到这个强势的人之前,投稿人说自己并没有觉得内向是什么不好的性格,但在对方反复的强势评价之下,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性格缺陷。
评价的摧毁性极强,尤其是当我们真的开始相信这个评价的时候。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不遗余力地要去表达带有攻击性的评价呢?答案是,评价者自身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较为深层次的自我认同的危机。这种自我认同的危机往往也是在青春期时期形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学时期的校园暴力相较于其他时期更为突出的原因。当我们处在自我认同的危机中时,会非常害怕那些能够激起自我否定和怀疑的对象,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是因为在被施暴者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但自己无法接纳的部分的影子,所以想通过暴力来消除那种自我厌恶和恐惧。带攻击性的评价和肢体施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都反映了评价者自身的脆弱和自我攻击的情绪。
回到刚才那位投稿人的案例中,强势的评价者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是较低的,可能在投稿人表现出来的表象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却又特别担心别人会看透这一点,所以需要通过这种反复的评价来撇清自己和这个影子的关系。在这种不断的重复评价中,投稿人就中了评价者的圈套,误以为自己真的像评价者说的那样不堪。跳出这个圈套的关键就是识破它充满迷惑性的表象,学习区分一个人表达出来的话语究竟是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还是自身情绪的宣泄。区分的方法非常简单——
- 客观评价:当一个人给出评价时,你感觉到对方是想和自己沟通,而不是单方面下判决,不是剥夺自己说话的权利的,就是客观评价。
- 情绪宣泄:当一个人给出评价时,是充满压迫性的,并且对你的回应毫无兴趣,甚至是打压你的回应,就是情绪宣-。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小心,对方的表达内容都是自己内心不安的外露,也就是说,这个评价可能不仅和你毫无关系,而且恰恰相反,是评价者的自评,是他在自己心里的样子。
这个区分看起来似乎简单,但真正实践练习的时候需要一点点慢慢消化和提升。每当我们受到他人评价时,可以想象脑子里有一个镜头,之前,在评价发生时,镜头是对准自己的;现在,试着把镜头对准评价者,去审视对方和评价的关系,从而切断评价和自己的关系。当评价者发现我们并不会因为他的评价而陷入圈套,就会丧失那种攻击性和伪装出来的力量感,这个时候,自我就真正独立了。
不要忽略梦
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比较适合那些生活中有很多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的人,肯定也有人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强烈的刺激事件,能够有机会被动地进入成人叛逆阶段。对于这部分读者,我非常推荐“梦”这个途径,因为无论我们清醒的意识多么平静,都只是冰山一角,潜伏在冰山下的潜意识可能有大量的能够带来扰动的、未知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主动进入成人叛逆的阶段。
学者希尔德布兰特提出——
我相信梦既与现实世界分离隔绝,又与它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梦,不管提供什么内容,它的材料永远来自现实世界,来自依托现实世界展开的精神生活,不管梦的内容多么奇特,它永远都摆脱不了真实的世界。梦中形象无论多么瑰丽或者滑稽,它们的基本材料永远都是借来的,要么借自我们在外部世界看到的东西,要么借自我们在清醒思维中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过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借自我们在主体世界或者客体世界经历过的东西。
如果梦和现实世界中我们清醒时的意识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不总是有关系,那么关于梦的探讨是没有意义的。但恰恰相反,梦简直可以说是对我们生活的更深度的解析,关于梦的四个特点也许可以让你更加理解梦的价值。
- 第一个特点是它不能用常规的逻辑去解释,因为梦会用一些非现实的概念来呈现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比如你正做着梦,被闹钟吵醒,你可能对梦的印象非常深刻。你前一刻可能还觉得这个梦在你脑子里的时候好像还挺完整的,有情节和故事性,但是当你试图记录下来或者向别人描述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任何逻辑。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梦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没有用我们的习惯性掩饰来逃离真相。
- 第二个特点是梦中的元素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非常真切的心灵的实际体验。也就是说,虽然你在梦里经历的那些事儿看起来非常奇葩,但你经历的情绪、情感,那种主观的体验是非常真实的。这也是梦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它不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没有意义的情节,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把我们的情绪附加在了那些载体上,然后传达给我们这些信息。
- 第三个特点非常像游戏的说法,那就是梦境的图像是副本,你梦里梦见的那些人、那些场景是副本,真正的主体是你的想法、你的观念,是你赋予这些图像的意义。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中,有一句话表达了这样的含义——
随着感官活动和正常意识的终止,心灵会失去它的情绪、欲望、兴趣和行动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那些在清醒状态下,依附于回忆图像的精神状态、情绪、兴趣和价值判断,都会笼罩在一种遮蔽性的压力之下。这导致它们与这些图像的联系中断,清醒状态下对物体、人物、地点、事件、行动的直觉图像分别被大量复制出来,但它们都不再具有自己的精神价值了,由于脱离了这种价值,它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心灵中四处游荡。
-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道德感。梦其实是我们虚构出来的情节,但是它还会保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程度甚至更强烈的道德感,当然,有些人可能在梦里是毫无羞耻的,还有些人可能是道德卫士。
基于梦的这些特点,接下来,在讨论释梦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些要点,或者说是做好一些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准备好提高对自己精神感受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乎这件事情,如果我们对梦的态度是不在乎梦、不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就没有任何素材和资料可供研究,所以特别推荐大家试一试梦这个自我探索的新领域,这里有大量的、丰富的信息等着我们使用,来解读自己。
第二个方面,我们在接触梦境中出现的各种情景或元素时,一定要排除我们平时习惯性使用的那种自我批判的态度,比如某个梦境太邪恶了、太肮脏了,或者太恶毒了,再比如某个梦境是在嫉妒别人、伤害别人,等等,这些梦境要不带评价地记录下来。如果你经过了一番筛选,把这个梦的过程中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剔除掉了,那么这个梦也就没有任何研究的必要了。如果真的想从梦里探索到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要非常坦诚,梦见什么就回忆什么,就记录什么、分析什么,这是我们释梦的基础。
做好准备之后,接下来就是释梦。我向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简单的释梦方法——
- **第一步,记录实际事件。**记录一下你在做梦的当天,或者有关梦到的事件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
- **第二步,自然记录梦境。**梦境的过程虽然没有逻辑可言,但也不要试图编造逻辑,脑子里想到什么画面就用语言把画面记录下来,如果你觉得第一个画面和第二个画面之间没有逻辑,可以用省略号替代中间的逻辑过程,但千万不要自己去补充逻辑,因为如果把自己清醒意识的逻辑混杂进去,就干扰了这个素材。
- **第三步,分析。**分析的单位要尽量小,你的梦可能记录了一大段,那么这一大段梦就要以每一个句号或者语义为一个单位。我以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最近的梦境为例,梦境记录的其中的一句如下。
我站在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然后,我就可以以这一句话为单位开始自由联想式的分析,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的更多的不是想法,而是一种从心底产生并往外溢出的情绪,是悲伤的情绪、孤独的情-绪、失望的情绪……直到你对这句话再无任何联想了,就可以分析下一句,直到把梦境的所有内容都分析完毕。
最后一步,试着得出结论。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动机是愿望的达成,也就是我们的梦是为了完成我们的某种愿望而存在的。如果我们以此为前提得出结论,就可以从对梦境的逐句分析中挖掘出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有什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是需要去梦里满足的?这个答案将帮助我们探索到真正的自己。
结束语
到这里,0~18岁的自我探索之旅就告一段落了,它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尤为重要的生命阶段。我们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度过这段人生,一路走来经历了这么多挑战和困难,但还是在继续往前走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感谢自己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个阶段的收获和未完成的任务,进入下面的人生。而在这一个个阶段的进程中,“我”一直伴随着自己,“我”的力量也在披荆斩棘中不断强大和坚韧。千万不要低估“我”的力量,哪怕它现在支离破碎,你的思绪常常一片混乱,“我”也在撑着你、支持你,完成当下生活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这个“我”在无数的人生巧合中被洗礼、考验或注入能量,在人生设计的巧合中,我们可能遭遇挫折或创伤,也可能体验幸运或惊喜。这些巧合还会继续出现,正如阅读本书的你也在某个巧合中和它相遇。我很幸运,能成为你人生中的一个巧合,并在这个巧合中和你一同探索了这段奇妙的心灵之旅。也谢谢你,允许我进入你的内心世界,进行这场难得的、宝贵的人生对话。下一个人生巧合,再见,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江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 〔2〕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M〕.孙名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8.
- 〔3〕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露丝·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M〕.李西营,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方厚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 〔5〕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贾晓明,苏晓波.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 〔6〕麦凯,范宁.自尊〔M〕.马伊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 〔7〕史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M〕.陈祉妍,黄峥,沈东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 〔8〕宋炯锡,等.家庭心理百科〔M〕.任李肖垚.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
- 〔9〕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M〕.黄峥,张怡玲,沈东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